二化螟俗稱鉆心蟲,為水稻的主要害蟲。在我省單、雙季混栽區發生較重。為害狀 蛀食水稻莖部,為害分孽期水稻,造成枯鞘和枯心苗;為害孕穗、抽穗期水稻,造成枯孕穗和白穗;為害灌漿、乳熟期水稻,造成半枯穗和蟲傷株。為害株田間呈聚集分布,中心明顯。大螟為害狀與二化螟相似,但···
24小時咨詢熱線
18951448942
二化螟俗稱鉆心蟲,為水稻的主要害蟲。在我省單、雙季混栽區發生較重。
為害狀
蛀食水稻莖部,為害分孽期水稻,造成枯鞘和枯心苗;為害孕穗、抽穗期水稻,造成枯孕穗和白穗;為害灌漿、乳熟期水稻,造成半枯穗和蟲傷株。為害株田間呈聚集分布,中心明顯。大螟為害狀與二化螟相似,但蟲孔較大,有大量蟲糞排出莖外,且田埂邊為害較重。
二化螟枯梢
形態特征
二化螟成蟲:體長13~16毫米,觸角絲狀,前翅近長方形,黃褐色,外緣有6~7個小黑點。雄蛾體較小,翅面布滿褐色不規則小點,色較深,雌蛾色較淡。卵:扁橢圓形,有10余粒至百余粒組成卵塊,排 列成魚鱗狀,初產時乳白色,將孵化時灰黑色。幼蟲:老熟時長20~30毫米,體背有5條褐色縱線,腹面灰白色。蛹:長約10~13毫米,淡棕色,前期背面尚可見5條褐色縱線,中間三條較明顯,后期逐漸模糊,足伸至翅芽末端。
發生特點
初孵幼蟲先侵入葉鞘集中為害,造成枯鞘,到2~3齡后蛀入莖稈,造成枯心、白穗和蟲傷株。初孵幼蟲,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幾條幼蟲集中為害;在大的稻株上,一般先集中為害,至3齡幼蟲后才轉株為害。
防治方法
1)農業防治 灌水殺蛹減少蟲源, 在早春二化螟化蛹高峰期,灌深水(10厘米以上,要浸沒稻樁)3~4天,能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蟲和蛹。
2)物理防治 羽化期應用頻振式殺蟲燈或二化螟誘芯誘殺成蟲。
3)化學防治 藥劑防治應采取“狠治**代,巧治第二代,治好第三代”的策略。
①“兩查兩定”:防治枯鞘、枯心:一查卵塊孵化進度,定防治適期,在螟卵孵化至1齡幼蟲高峰期用藥防治。二查枯鞘團密度,定防治對象田,早稻分蘗期,螟卵孵化高峰后5~7天,枯鞘叢率5~8%;晚稻分蘗期,螟卵孵化高峰后3~5天,枯鞘叢率5~8%;應進行防治。
②藥劑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、氯蟲?噻蟲嗪、阿維?氟酰胺等。施藥時要均勻噴霧,田中保持有水層,以確保防治成果。